您好,欢迎访问抖农控股集团官方网站!
2023年12月05日
星期二
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抖农要闻 行业动态 高端声音 政策解读 专题报道 官方公告 媒体聚焦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新闻中心 高端声音

国家公祭广场下半旗,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致哀

发布时间:2021/12/13 13:30:07 转载于:新京报 编辑:

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4周年。2021年12月13日,是第8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。

12月13日,7点,国家公祭广场,以国之名,下半旗,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致哀。

12月13日上午10:00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(主会场)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活动。

2021年12月13日,江苏南京,当天上午10时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活动。图片来源:东方IC

10:01—10:02,

南京全城鸣响防空警报,

全体肃立,

向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默哀。

00:15

视频来源: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
汽车停驶鸣笛,

行人就地默哀。

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将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,缅怀死难同胞。

南京撞响和平钟,伴随着深沉的钟声,3000羽和平鸽展翅高飞。

00:00/00:00倍速

视频来源: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
84年祭,84名青少年齐声朗诵《和平宣言》:“继往开来,永志不忘!”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。

【名单】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幸存者仅剩61位

00:00/00:00倍速 画中画

南京大屠杀的10个真相:84年了,这些数据要铭记 新京报动新闻出品

1937年12月,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,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,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。

6个星期内,30多万军民惨遭杀戮,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去。30万遇难者意味着,它比英、法二战时死亡的总人数还多,拉手站成排可从南京到杭州。

00:00/00:00倍速 画中画

南京为30万大屠杀死难同胞降半旗志哀,幸存者仅剩61位。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

84年岁月流逝,截至记者发稿时,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61人。(附详细名单)

图片来源:人民日报

第一排从左至右:孙富祥(已故)、管光镜(已故)、祝四孜(已故)、刘庭玉(已故)、陈玉兰(已故)、马秀英(已故)、濮业良(99岁)、马继武(已故)、李素芬(已故)、易翠兰(已故);

第二排从左至右:李素云(已故)、王义隆(98岁)、王长发(98岁)、蒋淑萍(已故)、薛玉娟(97岁)、吕金宝(已故)、巫吉英(97岁)、胡信佳(已故)、陈广顺(已故)、谢桂英(97岁);

第三排从左至右:黄桂兰(97岁)、岑洪桂(97岁)、顾秀兰(已故)、沈淑静(已故)、黄卓珍(已故)、赵金华(已故)、陈桂香(96岁)、徐家庆(已故)、李高山(已故)、杨翠英(已故);

第四排从左至右:黄刘氏(已故)、关舜华(96岁)、王秀英(已故)、陈文英(已故)、周智林(96岁)、蔡丽华(已故)、魏桂如(95岁)、易兰英(95岁)、张秀红(已故)、石秀英(95岁);

第五排从左至右:王福义(已故)、李美兰(94岁)、葛道荣(94岁)、马淑勤(已故)、马月华(已故)、李长富(94岁)、林玉红(已故)、余昌祥(94岁)、张福智(已故)、金茂芝(已故);

第六排从左至右:常志强(93岁)、郑锦阳(93岁)、万秀英(已故)、艾义英(93岁)、向远松(93岁)、朱惟平(已故)、经智珍(93岁)、朱秀英(已故)、沈桂英(已故)、贺孝和(已故);

第七排从左至右:陈素华(已故)、夏淑琴(92岁)、杨静秋(92岁)、张惠霞(92岁)、周湘萍(92岁)、张兰英(已故)、蒋树珍(92岁)、仇秀英(已故)、徐德明(91岁)、刘贵祥(91岁);

第八排从左至右:马承年(已故)、王翠英(已故)、姚秀英(已故)、王津(90岁)、熊淑兰(90岁)、刘素珍(90岁)、潘巧英(90岁)、郭秀兰(89岁)、祝再强(89岁)、陈德寿(89岁);

第九排从左至右:王子华(89岁)、程福保(88岁)、伍秀英(88岁)、路洪才(88岁)、阮秀英(88岁)、高如琴(87岁)、马庭禄(87岁)、佘子清(已故)、袁桂龙(87岁)、岑洪兰(87岁);

第十排从左至右:刘民生(87岁)、方素霞(87岁)、唐复龙(86岁)、刘兴铭(已故)、王素明(86岁)、程文英(85岁)、马庭宝(85岁)、陶承义(85岁)、傅兆增(已故)、阮定东(84岁)。

【评论】国家公祭日:人类更需铭记和平与发展

当年的炮火硝烟已经散去,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也前所未有,但人类面临的问题并未消失。今天,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世界正经历新的大调整大变革,恐怖主义、网络安全、重大传染性疾病、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并威胁全球。

但是,无论未来将向何处去,和平与发展也当是永恒主题。今天的我们,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,站在历史的高度、胸怀人类的福祉,已然作出了负责任的选择。在中国国家公祭日这一天,这个问题也值得全世界深长思之。详情>>>

综合整理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、央视新闻、人民日报,新华社、新京报此前报道

部分图片来源: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、新华社

编辑 常江 校对 赵琳

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
最新评论

    Copyright © 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104162号